曼城阵容臃肿引发连锁反应:训练场上的 “闲人” 危机与重建阵痛
一、训练场上的荒诞场景
根据《曼彻斯特晚报》的直击报道,曼城本周在城市足球学院的训练课上出现了令人尴尬的一幕:当主力阵容进行分组对抗时,多达五名球员 —— 包括青训新星埃切维里、胡桑诺夫等 —— 被晾在另一侧半场 “无所事事”,只能在助理教练科洛・图雷的零星指导下进行基础训练。这一画面折射出曼城当前最棘手的问题:一线队 31 人的庞大阵容(含 4 名门将)已远超英超 25 人注册上限,导致部分球员甚至在训练中都难以获得系统的战术参与机会。
更讽刺的是,这种 “人员过剩” 恰恰源于曼城近年来的 “军备竞赛”。夏窗以 1.67 亿英镑引进赖因德斯、切尔基等 4 名新援后,球队中场竟出现 8 人竞争 2 个主力位置的惨烈局面。即便是京多安这样的功勋老将,也因新援的加盟而面临离队压力 —— 曼城甚至考虑倒贴工资以促成其转会。这种 “自断臂膀” 的操作,不禁让人质疑管理层在引援时是否过度追求球星效应,而忽视了阵容结构的合理性。

二、阵容失衡的多重困境
青训出身的鲍勃刚刚续约便被边缘化,连训练赛主力背心都难以获得,这种 “嫡系排挤” 可能打击年轻球员的归属感。而格拉利什尽管在训练中仍受球迷热捧,但其高薪低能的表现已引发内部不满 —— 他与菲利普斯(15 万周薪)等高薪替补的存在,正成为更衣室氛围的潜在隐患。更严重的是,财政公平法案(FFP)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:若无法在夏窗关闭前清理至少 6 名球员,曼城可能面临下赛季扣分处罚。
战术体系的甜蜜负担
瓜迪奥拉在 2025 世俱杯期间尝试的 4-2-3-1 阵型本是应对阵容深度的创新之举,却因球员过剩反而陷入 “选择困难”。例如,赖因德斯(7000 万欧元)与罗德里的中场组合尚未磨合成熟,而科瓦契奇、B 席等技术型中场的冗余,使得战术切换时必须牺牲部分球员的特点。更麻烦的是,后防线 10 名球员争夺 4 个位置的局面,让阿克、阿坎吉等轮换球员的状态难以保持。
青训培养的断层危机
曼城青训近年来涌现的鲍勃、埃切维里等新星,正因一线队臃肿而被迫 “另寻出路”。雷斯租借赫罗纳的交易虽接近完成,但埃切维里同时收到罗马和赫罗纳的报价,凸显俱乐部在年轻球员发展规划上的混乱。这种 “买人压制青训” 的模式,可能动摇曼城长期坚持的本土化战略根基。
曼城目前正全力推动格拉利什、麦卡蒂等边缘球员离队,并计划将奥尔特加、奥莱利等替补外租。但棘手的是,这些球员的高薪合同(如格拉利什周薪 30 万英镑)成为乐鱼官方网站交易阻碍,俱乐部甚至考虑采用 “租借 + 承担部分工资” 的妥协方案。更关键的是,门将位置在特拉福德加盟后已达 4 人,奥尔特加为争取世界杯资格可能拒绝替补角色,这进一步加剧了阵容清理的紧迫性。
战术哲学的再进化
瓜迪奥拉在近期训练中频繁演练 “三中卫 + 边翼卫” 的 3-4-3 阵型,试图通过位置转换激活球员潜力。例如,艾特 - 努里(4000 万欧元)在左路的攻防全能表现,可能让格瓦迪奥尔解放至中卫位置,与迪亚斯形成新搭档。同时,切尔基与福登在边路的 “换位战术”,正成为破解密集防守的新尝试 —— 这种灵活体系需要球员具备多位置适应能力,恰是曼城阵容深度的优势所在。
管理层的战略反思
曼城体育总监维亚纳(Hugo Viana)近期承认,“过度追求即战力” 的引援策略存在失误。俱乐部已着手建立更科学的球员评估模型,例如在签下赖因德斯前,未充分考虑其与罗德里风格的重叠性。未来,曼城可能转向 “精准补强” 模式,例如优先解决右后卫位置的隐患(沃克离队后仅阿坎吉可客串),而非盲目堆砌球星。
四、阵痛中的希望曙光
尽管面临前所未有的阵容危机,曼城仍展现出豪门底蕴。瓜迪奥拉在训练中对罗德里恢复情况的积极评价,预示着中场控制力的回归;而切尔基在季前赛中展现的盘带能力(场均 3.2 次过人),让球迷看到德布劳内接班人的潜力。更重要的是,俱乐部通过出售沃克、佩罗内等球员已回笼近 4000 万英镑资金,为后续清理高薪球员提供了操作空间。
结语
曼城的 “阵容臃肿” 本质上是冠军球队在成功周期中必然经历的成长烦恼。从瓜迪奥拉在训练中亲自指导边缘球员,到管理层加速推动清洗进程,这支球队正在用行动证明:危机中孕育的革新,往往能带来更持久的竞争力。当 8 月 31 日转会窗关闭时,伊蒂哈德球场或许将迎来一支更精简、更高效的蓝月军团 —— 而这场阵痛,终将成为其卫冕征程中最深刻的注脚。